焦虑的本质:面向不可控的未来
焦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情绪,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聚焦到重要的事情上,也会让我们因持续的内心挣扎而痛苦不堪。
那么焦虑的本质是什么呢?
首先,看下关于焦虑的定义:
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状态,通常表现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险或不确定性的担忧和恐惧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焦虑是个体对即将来临的、可能会造成危险或威胁的情境所产生的紧张、不安、忧虑、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。焦虑的产生往往源于对潜在威胁或危险的警觉心理,旨在促使个体做出适当的反应以应对这些威胁。
根据上面定义的描述,对焦虑的本质,大体可以总结为如下三个要素:
- 指向未来
- 不可控
- 危及自身利益
知道了焦虑的构成要素,面对焦虑是否就有了方法呢?
面对焦虑,首先不要抗拒焦虑,焦虑只是人类的一种情绪,是人类进化过程中,保护人类的一种心理反应;所以,面对焦虑,要学会接纳,而非抗拒。
下面,我们来尝试从焦虑的三个要素来分析与焦虑相处之道。
1. 坦然面对未来的无常
俗话说:“世事无常”,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地变化,盛极必衰、否极泰来。
万事万物的发展就如同太极图描绘的那样,在阴与阳、好与坏、是与非、不幸与幸的两极状态之间来回变化,当一种状态达到极致必然向相反的一极变化。
所以,我们能预测未来吗?我们能预测吉凶吗?
我们认为是好的,也许已经是到了盛极必衰的节点;我们认为是坏的,也许是到了否极泰来的节点。
既然,我们不能真正判断未来如何变化,担忧又有什么意义?
还不如接受这个无常的世界,允许一切发生,用坦然的状态,勇敢的面对未来的无常。
2. 不可控的突破
2.1 与未来的你进行“客体分离”
首先,我们要知道,这个“不可控”是现在的你认为不可控,还是未来的你觉得不可控?
很肯定,是现在的你。
不如,将现在的你和未来的你,做一个“客体分离”。
现在的你所具备的认知、能力、解决问题的资源、实际问题的情况等等,与未来的你是有所差别的。
不如把未来的你当做另外一个人,现在的你面对一件事,与另一个人面对同一件事情,一定会是同一个结果吗?现在的你不要越界去解决另一个人的事情。
2.2 一件事至少有三种解决方案
对不可控的担忧,往往是我们在担心自己无法有效解决将要出现的不可控,这也是对自己的不自信。
其实,解决一件事,至少有三种以上的方法供我们选择。当实际问题发生时,去认真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、可以寻求的帮助、可以利用的资源等,问题总会有解决的方法的。
所以,要相信自己,真正到了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,自己是可以找到方法的。
2.3 不合理信念
不合理信念(Irrational beliefs):在心理学中,特别是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(REBT)的框架下,不合理信念指那些不符合现实情况、逻辑上不合理或过于绝对化的想法、观念或信念。这些信念往往导致个体产生消极情绪,如焦虑、抑郁和愤怒,并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。
不合理信念的3个特征:
- 绝对化要求:个体对事物持有过于绝对化的看法,如“我必须成功,否则我就是一个失败者”。
- 过分概括化:以偏概全,将一次失败或挫折视为永久的、全面的失败,如“我这次没考好,说明我永远都学不好”。
- 糟糕至极:将某种结果视为灾难性的,认为事情一旦发生,后果将不堪设想,如“如果我失去了这份工作,我就完了”。
了解了不合理信念后, 在我们担忧未来时,可以自我检查下是否陷入了不合理信念之中。如果不慎陷入了这种信念,及时止损,过好当下。
3. 心无挂碍,减少欲望
患得——降低欲望
人有追求才能不断进步,但是追求的太多,则会分散精力、容易偏离主线,最后患得患失,增加内耗、进而焦虑不安。
《心经》中,有一段话:“心无挂碍,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”。正是因为人有太多欲望,关注的利益点就会越来越多,所以产生的焦虑也就会越来越多。因此,降低欲望,也就减少了焦虑的发生。
患失——允许一切发生
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失去一些宝贵的东西,比如:金钱、爱情、名誉、健康等等。可是有谁能永远拥有某样东西呢?
好好珍惜每一个当下,就是很好的拥有,拥有与失去也是一个循环变化的过程,失去了一些东西才会有机会拥有其他的东西,拥有了一些东西也会失去一些其他的东西。
当你允许一切发生,坦然接受,把自己当作人生旅途的游人,欣赏风景而不干预风景,这场旅途会变得更愉快。